戴着助听器却堵耳朵是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2023-08-26 来源:
解决堵耳效应的问题:
a)首先仔细检查助听式器或耳模的耳道部分,制作不好的助听式器(耳模)耳道部分可能会比较虚,这会造成助听式器(耳模)偏向耳道壁一侧。这种情况也有可能是由耳甲腔效应引起的。所谓耳甲腔效应,指的是助听式器耳道部分与耳甲腔底之间存在一个角度,封闭了耳道。这时要抛磨助听式器(耳模)表面来减小其与耳道的密闭程度,防止封闭耳道。
b)增大通气孔直径。只有当通气孔直径大于3mm时,堵耳效应才会明显减弱,有人在耳道式助听式器上研究发现,1mm的通气孔仅在200Hz处降低5dB,对于400Hz以上的频率无任何影响。考虑到中国人的耳道通气孔可使外耳道软骨的低频振动能量释放出去,但也不可避免地将助听式器的低频增益降低,患者听自己的说话声变得自然,但听别人的说话声却觉得声音偏小。
c)延长助听式器(耳模)的耳道部分;
d)把耳内式助听式器(ITE)尽量做得小一点,从而使其尖端能尽量深地插入外耳道骨部,与骨部紧密配合,其余部分与外耳道松散接触,使耳道保持较大的对外开放的程度,从而软骨振动能量可以通过外耳道释放出去。
e)1953年Zwislocki提出了深耳道助听式器(耳模)的概念,即把助听式器(耳模)深入到外耳道骨部,使软骨的振动能量仍能从外耳道释放出去,可以明显减弱堵耳效应。目前的完全耳道式助听式器(CIC)就体现了这一作用。但由于大多数中国人的耳道较小,考虑到佩戴的舒适度,国内制作的CIC往往并不能真正深入到骨部,这使得对堵耳效应的削减作用大打折扣。
f)开放式助听式器选配,也是不错的选择,通过开放式的耳塞,泄露掉过多的低频成分。
a)首先仔细检查助听式器或耳模的耳道部分,制作不好的助听式器(耳模)耳道部分可能会比较虚,这会造成助听式器(耳模)偏向耳道壁一侧。这种情况也有可能是由耳甲腔效应引起的。所谓耳甲腔效应,指的是助听式器耳道部分与耳甲腔底之间存在一个角度,封闭了耳道。这时要抛磨助听式器(耳模)表面来减小其与耳道的密闭程度,防止封闭耳道。
b)增大通气孔直径。只有当通气孔直径大于3mm时,堵耳效应才会明显减弱,有人在耳道式助听式器上研究发现,1mm的通气孔仅在200Hz处降低5dB,对于400Hz以上的频率无任何影响。考虑到中国人的耳道通气孔可使外耳道软骨的低频振动能量释放出去,但也不可避免地将助听式器的低频增益降低,患者听自己的说话声变得自然,但听别人的说话声却觉得声音偏小。
c)延长助听式器(耳模)的耳道部分;
d)把耳内式助听式器(ITE)尽量做得小一点,从而使其尖端能尽量深地插入外耳道骨部,与骨部紧密配合,其余部分与外耳道松散接触,使耳道保持较大的对外开放的程度,从而软骨振动能量可以通过外耳道释放出去。
e)1953年Zwislocki提出了深耳道助听式器(耳模)的概念,即把助听式器(耳模)深入到外耳道骨部,使软骨的振动能量仍能从外耳道释放出去,可以明显减弱堵耳效应。目前的完全耳道式助听式器(CIC)就体现了这一作用。但由于大多数中国人的耳道较小,考虑到佩戴的舒适度,国内制作的CIC往往并不能真正深入到骨部,这使得对堵耳效应的削减作用大打折扣。
f)开放式助听式器选配,也是不错的选择,通过开放式的耳塞,泄露掉过多的低频成分。
上一条:耳鸣患者注意事项
下一条:需要佩戴助听器的人群